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原創作品] 在產業西移、全球整併風潮趨勢中,您走的方向正確嗎?

[複製連結]
auditorkimo 發表於 2006-9-16 20: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3631|回覆: 5
日昨參加一位友人、理財專家劉憶如老師的「年輕退休又有錢」演講會,果然一如先前多位理財專家所觀察的:產業西移的重頭戲才準備開始,預估兩年後台灣的主要產業與企業只剩研發單位可能留下來,五年後連這些研發單位也將大幅外移,或許有些人認為至少還有2-5年的緩衝調整期,然而可沒這麼簡單,自從金磚四國(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崛起,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際學經歷背景的人士以較低的薪資取代台灣本地的專業人士。有趣的是,台灣這兩年每年大學畢業人數從四萬多人大幅提升至十多萬,據說報考EMBA企管碩士的人暴增(Tony多年前也是其中的一員),問題是:現在就業市場是否有這麼多的職缺需求?我有兩個專科與大學時代的同學,兩位都是美國前20大名校DBA企管學博士,從補習到學成歸國共花了5-6年、省吃儉用耗資至少600萬元(別懷疑!另一位花800萬),各位知道五六年前他們學成歸國時到企業界求職時給薪多少?哈哈!5-6萬,當民營企業老闆的助理或總經理室專員(不是「特別助理喲」),每天工作十幾二十小時,陽春名校博士,就是這個價!後來他們不約而同,選擇到大專院校擔任專任「講師」,三、四年來利用晚間空檔寫了一堆學術論文,好容易才升任「助理教授」,每週一至週五幾乎沒有空堂、在兼任導師的狀況下月收入才6-7萬!他們的工作有保障嗎?No!聘書一年一聘。我問他們是不是頭殼壞掉了,怎不用自己的知識與招牌創辦企業?他們回答說:「都已經欠了一屁股債了,還創業?!提早壽終正寢呀!」試想,花了5-6年取得博士學位的機會成本損失多少?少說300萬,再加上當初耗費的600萬,保守估計900萬,如果取得博士學位是要當老師,每個月多2-3萬的月收入,900÷3÷12=25年,要花25年來達到損益平衡。他們真的是企管學博士嗎?形式上絕對是,實質上,我懷疑這兩位是那種令人嚮往的Ph.D(哲學博士),企管學博士?不會吧!

如果我們屆退或剛退的憲兵弟兄真的要取得某些證件才會有安全感,我會鼓勵各位取得電腦軟硬體、英日文檢定、甲種電匠、安衛、ISO顧問師、經營顧問師,甚至保險代理人、美容、廚師等專業證照。

[ 本帖最後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8 00:16 編輯 ]
sbwu 發表於 2006-9-16 22:3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6 20:17 發表
日昨參弗M家劉憶如老師的「年輕退休又有錢」演講會,果然一如先前多位理財專家所きN大幅外移,或許有些人認為至少還有2-5年的緩衝調整期,然而可沒這麼簡單,自從金磚四國(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崛起,已經 ...


我個人覺得,台灣大約有十年的時間力圖轉型(產業升級?),但卻一直沒能找出(或走出)一條最有利的路,而大家(政府、民間的各階層)也越來越急,越來越煩躁。

A 到 A+、執行力、藍海策略、... 這些書本本暢銷,也引起了不少討論,但就是可惜還沒有人能從中去蕪存菁出一個明確、具體、可行且適合台灣的方案。

俺看到一個蠻令人擔心的現象,那就是「20 世紀的成功經驗,反倒成為 21 世紀成功的絆腳石」。俺看到了很多在 20 世紀靠著雙手萬能打拼出百億營業額的績優企業,在招募了一堆一流大學博碩士國防役菁英後卻不懂得如何妥善運用,俺就覺得很可惜。科技業人人講研發,但俺看到的多是 copy & past, reowrk & debug, 等等初階的事物。真正做到有價值的核心研發的少之又少。

所幸,還使看到幾個不錯的現象,比方說
開始有人願意打品牌,儘管有些跌跌撞撞,但俺還是相當肯定;
工業設計開始受到重視,也開始得到一些國際級獎項的肯定;
...。
damon 發表於 2006-9-17 23: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6 20:17 發表
日昨參弗M家劉憶如老師的「年輕退休又有錢」演講會,果然一如先前多位理財專家所きN大幅外移,或許有些人認為至少還有2-5年的緩衝調整期,然而可沒這麼簡單,自從金磚四國(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崛起,已經 ...

這位學長應該是參加某大金控公司所辦的講座,
其實各位學長倒也不需如此憂心,
只要台灣還有住人的一天一定會有內需產業的工作,
緊張的應該是那些目前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
台灣自己沒有品牌只能賺代工的錢,
技術也沒有到達可以形成競爭障礙的地步,
自然很容易被取代,
至於某些證照未來也不一定吃香,
如勞安或iso稽徵證照,
一旦大型企業紛紛外移後這些證照都可能成為廢紙,
當大量的人取得這樣的證照後(或政府放寬資格)市場上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小弟個人認為多加強語言方面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未來的人才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將不在是只有台灣的人,
如果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就有至全球各大頂尖的企業工作的機會,
到時候賺的不是台幣而是美金,
現在許多人都在批評台灣高等教育浮濫的問題,
但在職場上實際打滾個2~3年畢業學校通常不會是公司任用的惟一考量因素,
職場是個很現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場所,
實力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浮濫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人參加這場競爭,
最後的勝出者或許比以前的勝出者更有實力;
因為個人職業的關係拉拉雜雜亂扯了一堆,
還盼學長們見諒。
張致華 發表於 2006-9-18 01: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6 20:17 發表
日昨參弗M家劉憶如老師的「年輕退休又有錢」演講會,果然一如先前多位理財專家所きN大幅外移,或許有些人認為至少還有2-5年的緩衝調整期,然而可沒這麼簡單,自從金磚四國(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崛起,已經 ...


報告長官
ISO顧問師,那個執照有用嗎???
我公司辦理ISO作業時,沒有請過顧問管理公司
全部由我從無到有,並且取得登錄合格證書
而且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的證書,也因此個人認為那個證書
在投資報酬率來談,實在沒有投資的必要

我不認為這些投資大師所說的理論,畢竟這些人只注重理論
理論與實際是有差距的,沒錯,高科技業的發展,是必須要提升
但是在出口的金額上面,高科技業還是落後傳統產業,傳產才是台灣提升的要素
金磚四國正在崛起,但是這四國的基礎產業不足,對於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2~3年內起飛,光是大陸就要用10年的時間還不一定
能完成基礎建設,只能重點城市發展,無法擴及全國地區,台灣則有這優勢,這個優勢
要如何發揮,應該是政府與民間共同討論的課題

我比較認同是施振榮先生所提的微笑曲線,台灣必須在品牌方面的提升
才是台灣產業能夠走出去主要的路,也是水準獲的証明最好的表現方式
 樓主| auditorkimo 發表於 2006-9-18 03: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張致華 於 2006-9-18 01:06 發表


報告長官
ISO顧問師,那個執照有用嗎???
我公司辦理ISO作業時,沒有請過顧問管理公司
全部由我從無到有,並且取得登錄合格證書
而且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的證書,也因此個人認為那個證書
在投資報酬率來談,實在沒有投資的必要

我不認為這些投資大師所說的理論,畢竟這些人只注重理論
理論與實際是有差距的,沒錯,高科技業的發展,是必須要提升
但是在出口的金額上面,高科技業還是落後傳統產業,傳產才是台灣提升的要素
金磚四國正在崛起,但是這四國的基礎產業不足,對於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2~3年內起飛,光是大陸就要用10年的時間還不一定
能完成基礎建設,只能重點城市發展,無法擴及全國地區,台灣則有這優勢,這個優勢
要如何發揮,應該是政府與民間共同討論的課題

我比較認同是施振榮先生所提的微笑曲線,台灣必須在品牌方面的提升
才是台灣產業能夠走出去主要的路,也是水準獲的証明最好的表現方式 ...


指揮官弟兄您好,簡單說明如下,如有得罪請勿見怪:
1.        經濟部的ISO認證,坦言之,較無國際公信力;且ISO顧問師存在的目的並非在於取得認證,而是確認公司企業運作符合ISO規範。簡單而言,指揮官你應該是管理代表,ISO顧問師是外聘的內部稽核人員,標檢局人員則是外部稽核人員。ISO顧問師不僅要讓企業取得認證文件,更重要的是讓該企業營運績效明顯提升,否則就會被人家吐口水。
2.        此次演講所謂的理財大師,都是理論與實際經驗豐富的成功人士,就以我熟識的劉憶如小姐而言(不是那位立委教授喲),不到40歲的她,從100萬台幣起家的她,目前保守估計全世界有3億以上的資產。
3.        關於 施先生的高見,個人大體上認同,不過請參考下列2002年國民所得最高前10名的國家資料看看:(資料來源:雅虎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2200595 )
1、        盧森堡 Luxembourg $48,900
2、美國 United States $36,300
3、百慕達 Bermuda $35,200
4、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35,000
5、聖馬利諾 San Marino $34,600
6、挪威 Norway $33,000
7、瑞士 Switzerland $32,000
8、冰島 Iceland $30,200
9、加拿大 Canada $29,300
10、愛爾蘭 Ireland $29,300

指揮官聽過這幾個上述國家品牌有幾個?施先生過度強調品牌影響力而忽略了光是行銷組合就有產品、定價、推廣與通路(4P),且品牌只是產品這項要素其中之一。況且行銷管理只是企業管理的八大管理項目之一,所需突破的要點還多的很呢!如果要我斗膽跟 施董事長唱反調的話,Tony認為台灣目前較欠缺的是「是非公義」的觀念與「勤奮踏實」的行為。其他都是前兩項的註解。

讓我們共同來加油吧!

PS.如果你看到排名第17的荷蘭是我們國民所得近兩倍,一定會很"幹"我們民族英雄鄭成功當時為何多管閒事,乾脆讓荷蘭這個紅髮碧眼的外來政權統治我們到現在好啦!

[ 本帖最後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8 03:20 編輯 ]
張致華 發表於 2006-9-19 22:36:0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uditorkimo 於 2006-9-18 03:06 發表


指揮官弟兄您好,簡單說明如下,如有得罪請勿見怪:
1.        經濟部的ISO認證,坦言之,較無國際公信力;且ISO顧問師存在的目的並非在於取得認證,而是確認公司企業運作符合ISO規範。簡單而言,指揮官你應該是管理 ...



報告長官
經濟部標準局的ISO認證,可以採取換證方式取得國際機構證照
1.美國UL ISO認證
2.英國勞氏 ISO認證

但是,若是反過來是不能換取標準局ISO認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4-6-16 16:00 , Processed in 0.04658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