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飛虎隊@國殤日

[複製連結]
Hua 發表於 2006-5-30 11:5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10438|回覆: 1
& E3 T# x$ M6 ?: z- x4 a2 p

2 r2 _( F7 u5 L, A5 s) V) X8 E前言:
( A) i) ]  K1 x. y( O5 s今天(2006/5/29)是美國的Memorial Day(國殤日,又名陣亡將士紀念日),最初是紀念南北戰爭時期犧牲的將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開始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祭奠所有的戰爭死難者,後來在民間又逐漸發展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親人。這天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祭掃日,同我們的清明節十分相似。Memorial Day時間原為5月30日,1971年以後,為保證聯邦僱員都能享有這一休息日,許多州將它改在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小弟也因此有了難得的一天假期,看到電視上報導二次大戰中為國捐軀的飛虎華裔士兵,便隨手整理一下相關的剪報。

3 L8 L! d( X& ~1 ]# f+ G$ o$ W; h( q) G
以下新聞與圖片摘錄自世界新聞網:
* o7 p- _2 V& l[box=white]1938年中國對日抗戰廣州失守,當時11歲的黃煜臻(James Wong)離開家鄉廣東台山,逃到了美國,五年後,美國志願援華第十四航空隊(即一般熟知的「飛虎隊」)由美國退休飛行教官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在蔣介石請託下創立,黃煜臻和近千名和他一樣懂華語的華裔年輕人接獲美軍徵召,編入第十四航空後勤隊(The 14th Air Service Group),又回到了中國,分散在昆明、西安、重慶、仰光等城市,支援「飛虎隊」阻斷日軍在西南的蠶食鯨吞野心。
& l) v7 x$ X5 C- B" L
- S* M" Y1 n% M. N( ]8 k$ y/ c( }/ o黃煜臻和近50名屬第十四航空後勤隊的華裔袍澤,在國殤日舉辦兩年一次的重聚活動,也是該活動第一次在華府舉行,老戰友們不再年輕,有的由家人攙扶、有的坐輪椅,28日踏入了華府的國家航太博物館新館。
; q# t( {0 R7 u; w7 Y
* i; V) Y7 e2 @機首上畫上了虎鯊的「飛虎隊」P-40戰鬥機、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為二次大戰畫下休止符的Enola Gay轟炸機、二戰時打下最多日本戰機的P-38J,這些他人心目中的「古董」,每個老兵都如數家珍,「P-40虎鯊戰鬥機的機翼兩側都有機關槍,掃射日機屢建奇功」,85歲的吉米余(Jimmy Yee)戰時專責戰機維修,看到老戰機就好像老友重逢般興奮。
- M. _! T4 A2 [& v+ y+ @- L7 O# C% o; K7 R
走進歷史,60多年前的槍林彈雨又重現腦海,「我們已垂垂老矣,這段歷史、華裔軍人對中國戰區的貢獻,卻始終被刻意跳過、忽略」,黃煜臻說,每次的戰友重聚一年少過一年,讓他心痛也遺憾。
& u9 \, H- l. j  v! y0 S! M0 c, h: b3 u0 v' q# U, V' U$ x

' x  T/ b7 n  _7 H; \
/ p) W. {; K6 c2 c( s/ `3 ?0 d第十四航空隊是二戰時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1941年秋夏之間編訓成軍,主要在中國、緬甸對抗日軍,近百名「飛虎隊」飛行員都是美籍白人,在美軍中國戰區司令史迪威(Joseph Stilwell)的要求及羅斯福總統支持下,第十四航空後勤隊於1942年11月成立,為了增進與中國空軍的溝通與組訓效率,從1942年底至1945年間共徵召約1200名後勤兵,分別具有通訊、機械、電子、火藥技能,其中95%都是華裔。 ; E+ j. w  m" J0 z2 x
- Z5 \8 W# x, w! ^& K0 U
「飛虎隊的戰績顯赫,尤其是在緬甸仰光殲滅了敵機兩百多架,在軍事航空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奇蹟,也廣為世人傳頌,地面這群華裔後勤兵的出生入死卻鮮為人知」,1945年解役的一名老飛虎隊員稱,這段歷史被刻意淡化或省略,據傳是陳納德和頂頭上司史迪威的不和導致,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見到真相還原,也告慰先走一步的華裔袍澤。[/box]
. [; \4 t. c. v1 \2 q) f8 j% E9 C8 ]1 [1 f' J$ O
關於飛虎隊:(以下摘錄自維基百科)
5 n6 X$ p& j. @1 Q/ d7 W2 p, e[box=white].....志願航空隊的Hawk-81A2(P-40戰鬥機外銷型)機首上畫上了鯊魚的牙齒,但當地居民沒有見過鯊魚,因此誤認為是老虎,所以被稱為「飛虎隊」。部份的戰機更有飛虎標誌的塗裝。飛虎隊分為三個中隊:第一中隊稱為「阿當與夏娃」(Adam & Eves);第二中隊稱為「熊貓」(Panda Bears);第三中隊稱為「地獄天使」(Hell's Angel)。1941年12月美國正式參戰時,飛虎隊有82名飛行員及79架飛機,但並非全部在作戰狀態。當中一、二兩個中隊駐紮在雲南昆明,第三中隊在緬甸仰光附近。1 M/ x! w' S4 Z+ f" |
飛虎隊首次作戰是在1941年12月20日。日本的10架轟炸機由越南起飛進襲昆明,被飛虎隊擊落9架。第三中隊則在日本對英美宣戰後,保衛緬甸仰光,在12月23日至25日的日本轟炸中,聲稱擊落約九十架轟炸機。之後至1942年3月,各中隊輪流駐守仰光,直至仰光陷落後撤回中國。志願航空隊在改編前的官方戰積為擊毀敵機297架。但據戰後的數據,真實數字可能約為115架左右,當中包括在地面擊毀的敵機。飛虎隊的損失為21名飛行員戰死、被俘及失蹤。4 j* Q6 N5 n) k' f
) d/ M+ v4 p3 T3 p$ |; `: [
在美國參戰後,陳納德獲恢復美國陸軍現役上校,之後升為准將及中將,指揮第十四航空軍。1942年7月14日,志願援華航空隊由美國第十四航空軍之下的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取代。但原來的志願空軍中只有五名飛行員接受任命轉往新的單位,多數人轉為擔任運輸機師,或加入軍隊到其他地方作戰。原來的志願空軍解散後,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沿用「飛虎隊」的名稱。
$ x+ d2 Y9 P1 ?
; h+ o  e, h  e+ n1992年,美國政府宣佈承認於志願航空隊服務等同於在美軍服役,飛虎隊的老兵亦可得到退役軍人待遇,並獲頒發獎章。[/box]
% J5 ?; P. j8 ~' c2 Y2 y% L' _2 U# t  b, d$ c
關於飛虎隊名稱來歷:" W8 Z) C9 u  j6 K7 f; U" V0 W% I
最初,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隊員中有人提出,在飛機頭部畫上鯊魚頭,用以嚇唬日本人。1941年12月,航空隊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取得勝利。由於中國百姓從未見過鯊魚,於是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第二天昆明出版的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願隊的飛機。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後,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給陳納德,隊員們也覺得很好,於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後來,中國代表團向好萊塢的著名的迪士尼公司的藝術家們請求設計一個隊標,華特·迪士尼親自動手,根據「Flying Tigers」一名設計出「一隻張著翅膀的老虎躍起撲向目標,老虎的尾巴高高豎起,與身體共同構成了象徵勝利的V形」的圖案。不過到後來,上面就漸漸不畫鯊魚頭了。
+ W; k/ {& f0 P7 o* v, ~' v/ P 1 V7 [9 r) o8 B

- F2 F; Z4 u( E/ P關於陳納德將軍:9 k" C, E' m& P. K( ~/ i! g' N# E
生平事蹟請參閱本站【轉貼】空中飛虎陳納德
4 g5 H0 |/ f  s/ I. |1 B& G& ~# c/ r9 A( _) _; X6 M' d

, d, K. o! d: F# x6 p$ O關於飛虎隊制服:
9 s- ?$ [' K3 r1 ?) q0 r6 v" x  G- Z
縫在飛虎隊飛行員制服上的識別,指示軍民救護被擊落的飛虎隊員。(R.E. Baldwin Collection)
! [& P, m1 L  l$ v3 O/ K. ~& F/ U% P/ Y

0 _# }9 L# i5 e( c- U參考資料:
  l$ o0 `- E. j  @! H世界日報 http://www.chineseworld.com- k7 {& ?9 L  D3 h% i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4 K# Y0 M+ O; H9 n- J. h- O
The Flying Tigers http://www.flyingtigersavg.com/% g. Q) A* o0 L" T) x0 O, x
Google http://www.google.com

評分

參與人數 1貢獻 +3 收起 理由
byronliao + 3 精品文章

檢視全部評分

sharka 發表於 2006-5-30 12: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到這裡突然想到7 |9 ^* {: P: Y4 X% a' E4 h9 v
當年我中華民國傘兵也是在陳將軍的助力之下成立的/ G, ~' C4 d( f
雖然他無法稱為中華民國傘兵之父: ^% u6 G- E  \8 ]$ r( u0 r2 \. j
但也出了不少力量" d3 b" {; B3 l% b0 C
在此感恩與緬懷這位中華民國之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5-2 00:14 , Processed in 0.04022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