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12
返回清單 發表主題

必爭之地--48

[複製連結]
 樓主| 憲校正期生 發表於 2007-11-22 00:39:5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yronliao 於 2007-11-22 00:03 發表 9 O7 @, U, a: M% f) P
拜倫把故事看到最後
. x% d7 M0 {- z% D0 o心裡突然揪在一起,我的司令部不是也在新生公園附近嗎?
  V* T: n* T: a7 G這一波就損失近2營弟兄,我想...司令部也應該淪陷了

$ h0 n  i6 n2 l, M: H# o$ X' B
# X: p, C& {$ K% u4 x4 h4 h我們的衛戊司令部.....進入狀況二後憲令部就變成衛戊司令部,, }% R. m( q' Z/ }
當然,我們的憲令部是不會在第二回合的大戰中缺席的,
9 K1 P2 }: a5 B; K) Q- I接下來我的小說裡還有很重的篇幅要寫這一段!
MP269C570T 發表於 2007-11-22 01:04:5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11哨 憲校正期生 的帖子

小弟看過一些抗戰戰史,還有看過老潘的網站介紹。
0 F# B2 m3 Y  ^& I) `& Q抗戰時,除了憲兵司令部之外,南京城還有一個衛戌司令部。
1 c% i/ ]7 @1 l7 ]4 u/ Q以前也看過資料,提到202指揮官兼台北衛戌司令,友軍軍車要進入衛戌區,都要經過202指揮部的批可。
# E7 a- n8 c* x/ T: _; ^! y% E3 {但憲令部在狀況二之後又變成衛戌司令部,那指揮部的衛戌司令,和憲令部昇級版的衛戌司令部,其中的權責又該怎麼分呢?
 樓主| 憲校正期生 發表於 2007-11-22 23: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前也看過資料,提到202指揮官兼台北衛戌司令,友軍軍車要進入衛戌區,都要經過202指揮部的批可。( ?" Z( O: x4 ]) y" C! b
但憲令部在狀況二之後又變成衛戌司令部,那指揮部的衛戌司令,和憲令部昇級版的衛戌司令部,其中的權責又該怎麼分呢?
& w9 n  \0 _5 g+ K) E( J6 P1 L1 c
----------------------------------------------------------------------------------------------' Q9 n+ I2 h. Z- v$ J
我覺得,以一個指揮部提高成衛戊司令部太小了,那憲令部呢?戰時的憲令部該「轉進」到那呢?所以,我覺得還是得以憲令部轉變成衛戊司令部較合理,202就變成大台北「台北市、縣」的擴大指揮部才合理!" N( R4 ]! N5 `+ Q
不知你的看法呢?
MP269C570T 發表於 2007-11-23 02:3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憲校正期生 於 2007-11-22 23:27 發表 : k' f; ?# @% P& o
我覺得,以一個指揮部提高成衛戊司令部太小了,那憲令部呢?戰時的憲令部該「轉進」到那呢?所以,我覺得還是得以憲令部轉變成衛戊司令部較合理,202就變成大台北「台北市、縣」的擴大指揮部才合理!
; B  s# D- f% n* V6 W0 M0 |7 a1 Z不知你的看法呢?
" k4 e; m( c# H/ d2 e; }( b7 x

6 b2 c/ f4 N5 u5 u' e8 E報告長官:% U* d# Y" M4 _( h) }( @
憲兵指揮部的層級,約等同陸軍旅級,但憲兵指揮部所轄的憲兵營數量,又比陸軍一個旅還要多。+ Q; x( @" R1 D  Q3 h
小弟認為,應該是憲令部升級為衛戌司令部較為恰當,統一指揮大台北地區的憲兵及管制台北外圍的友軍地面部隊兵力。
& p% d! e! s- v/ b( j且戰時,軍中憲兵和地區憲兵隊,皆由各作戰區管制,憲令部應該也沒空管到衛戌區以外的憲兵單位狀況。
; K8 z6 I) J3 O* w: X2 Q只是戰時的時候,除了衛戌司令部之外,上面又有國防部和國安局,不曉得會不會有多頭馬車的現象?
0 }2 C$ l! O+ Z9 {& q到底是要保護領袖優先?還是固守要地優先?或是合圍敵軍優先?# X5 C7 N# n3 _/ N$ I1 F$ X
衛戌司令部,可能會被搞死吧.....。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5-2 18:03 , Processed in 0.05424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