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火砲] 想請教火炮專家,關於早期的大砲!

[複製連結]
BPeGT 發表於 2007-5-1 18:0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11658|回覆: 9
想請教版上的先進、學長:
& x; O: M6 ?3 q
9 W% {2 H$ D# m/ R3 d& S1 h; l* o最近剛好在看一些清代的歷史劇,恰巧又在出差時抽空參觀了安平古堡和億載金城,9 q. Z4 e$ I9 r" A
所以對於早期的大砲產生了一些疑問和好奇!
- D1 |6 z7 j: x$ `" v) t0 G; G6 W) I: O% \. G
我印象中以前的大砲叫『前膛砲』," u$ F1 k% y; U( h* v
就是因為發射用的火藥與砲彈都是從前面放進去,! `6 F" P- k/ e; g; S5 q* {
我好奇的是:
9 c9 r4 r6 w# O% u1 T; |1. 當時發射出去的,是一顆鐵球,還是一顆會爆炸的砲彈?( t: i3 W/ z. j7 y5 q% ^
2. 若是會爆炸,則發射出去後如何引爆?
' L' ?# K/ W8 W* i* W3. 砲彈是放在砲口部位,還是一樣會滾到砲管的底部?( x0 L0 I, X$ l. ]3 ]
* @4 g( \, B4 \3 ?5 M& U: E
另外,對現在的大砲也有點好奇:
1 P# C/ I/ q+ Y% X, V! E1. 砲彈打出去,砲彈上面也會和步槍子彈一樣有膛線的痕跡嗎?. H2 U8 i9 G6 ?2 I8 S+ l
2. 砲彈擊中目標或地面,如何引爆?
8 o5 k. o3 I  x2 K! e' l1 d/ V8 D6 Y2 L8 n+ N+ c
還請先進、學長們解惑,謝謝!
軍犬康岳 發表於 2007-5-1 18:2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1點,依據小地閱讀關於荷據時期與鄭軍攻打情形,鄭軍所用的就是一棵大鐵球這型的彈藥,而荷方所使用的是俗稱的開花砲,就是砲彈會炸開的那一種,所以鄭軍在某方面而言不敢進攻就是怕人員損傷。/ P. `: Q% O1 d6 s5 g0 w8 Y: e% @

$ C  k- U, L* V9 H+ a0 t- [( X% q  ^: E0 m: I& x! H
至於第二部份的第二點,擊中後是看哪種信管,空炸信管、順發信管,還有一種是可以在鑽進去的,對付碉堡的,但是我忘記叫什麼信管。& z- r. M8 b5 J9 N( U' o
  I5 y7 K' I' K; _" d- z2 [/ r
至於其他部分則有待了解的大大們的解說•
瘋狗 發表於 2007-5-1 22:37:46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期的砲,我就我所知的美國內戰時期的砲來說明,當時的砲是雙輪用馬拖的,裝填手的裝備就是填砲桿,而砲彈跟藥包是結合在一起的沒有裝藥多寡之分由砲口塞入,只有靠輪子調整射擊方位靠調整砲口高低仰角修正射擊距離,而高低仰角靠的是高低手將一跟棒子插進砲尾拖環附近的孔內結合後,用槓桿原理仰角過高就檯高砲尾,而砲長的裝備是點火棒跟仰角高低表尺,表尺由砲長攜帶到定位後可以裝上砲身固定,點火棒則是在砲膛尾端有一小孔插進去點火用的.5 ?0 o  T/ B' ~5 C2 s; x/ A
置於是鐵球砲還是會炸開的我就不清楚了!!
- z: g$ o3 f* x, u2 G  G/ Q: v目前使用的砲彈分為,人員殺傷彈,榴彈.黃磷彈打出去是有膛線的.信管有延遲信管(落地過一會兒才炸,跟手榴彈一樣),定時信管(可設定時間),瞬發信管(撞擊同時爆炸),而信管時間調整分為空炸跟面炸,空炸一般是黃磷彈用的較多,因為空炸後的燃燒散布面較廣,面炸就是延遲或是定時跟瞬發用的較多.1 d/ W$ Y+ n- g+ ]0 f
戰車使用的有人員殺傷彈,榴彈,破甲榴彈,脫殼穿甲,翼穩脫殼穿甲.1 I: j+ u: d2 |% ]  C
對付碉堡的一般都以破甲榴居多,炸彈則是精靈炸彈,或是美軍用來炸海珊的那種了.
% Q5 _$ {# |# b+ y3 z. \: ]( K, V' e- _$ f$ ~8 v& q& \1 x: o& @
[ 本帖最後由 瘋狗 於 2007-5-1 23:04 編輯 ]
Roach-H 發表於 2007-5-2 00: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PeGT 於 2007-5-1 18:05 發表) ]( ]8 Y( h( F) C4 i" i2 Y
1. 當時發射出去的,是一顆鐵球,還是一顆會爆炸的砲彈?
% O" d( [+ Y/ v" a3 Q2. 若是會爆炸,則發射出去後如何引爆?$ i" ~3 h' ?. i" y" X% g
3. 砲彈是放在砲口部位,還是一樣會滾到砲管的底部?
' l0 R* c: Q0 T1 o
5 P0 Z( }+ u. S' W- ~4 [$ b
1.剛開始是實心彈,或是鏈球彈及霰彈(葡萄彈)之類的;後來也有了會爆炸的榴彈。, ^9 H' F: {; ^. Y
2.用發射藥來點燃榴彈引信。
8 ?2 B3 A! s" r1 e# z& j2 J- {0 T3.砲彈由砲口填入後再用木棒樁入。
; m# o) S) F/ @$ F
0 C( V- L9 J1 s# U  `1 ]+ eP.S:當時(明代)其實也有後膛砲,即所謂之「佛朗機砲」(又稱子母砲),但是受限於當時之技術,( s2 \6 s: G, z5 D3 S
應是閉鎖效果不良,所以沒有大量發展。+ T5 `9 s/ D" [9 A( p& e- _/ C2 w

8 z/ |" k" @) }: @1 D# N+ b/ i. ]8 J9 d
原帖由 BPeGT 於 2007-5-1 18:05 發表' }7 v( R3 x5 g  b( t$ s  V" }
另外,對現在的大砲也有點好奇:
) R8 s" q* T, N" B5 l+ B1. 砲彈打出去,砲彈上面也會和步槍子彈一樣有膛線的痕跡嗎?
3 d9 w2 F5 N" Y* m3 ^, Y2. 砲彈擊中目標或地面,如何引爆?
0 A+ s$ S% a  u7 k! W7 F; t4 d
1.那要看是光(滑)膛還是旋膛砲。
5 y  @  e7 H1 |- Z1 Z2.視引信種類而定(撞擊引信(撞擊後立即引爆)、延遲引信(撞擊後依照設定延遲時間引爆)、定時引信(依照設定時間引爆).....等等)。
Roach-H 發表於 2007-5-2 00: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瘋狗 於 2007-5-1 22:37 發表
; X% u9 {; G9 k& r$ ]( Z) y$ _% _點火棒則是在砲膛尾端有一小孔插進去點火用的.  i/ e" w- K) s
, C% i* z% V* F) D, }

0 E, K% _7 `. Z0 C3 y# I那個「孔」要填裝「引火藥」,這樣你在外面點火才引燃得了砲膛裡面的發射藥。6 q3 H# c- Y- |; T; f" S
早期是直接點火,後來也有採用燧發機構點火的。
/ Q4 F6 K" [7 P2 {; {7 z& Q" }1 E* ^! U, ~7 }
補充點資料:& E" v1 o' v% h' B" |' I3 O$ e
http://home.comcast.net/~light123/class/gunhistory_2.htm
山魈 發表於 2007-5-2 00:29:46 | 顯示全部樓層
炮者,拋也!乃拋出之物以鎮敵,其最早周代已使用,由木架及金(銅)托盛石塊或包油草燃之,於人力拖拽發射,射程超過機弩,攻敵之營壘與城門,亦可打亂之敵陣行,其殺傷力和精準不如弓箭,主要作用是攻破城門或使敵之混亂,便於己方步兵和戰車有利與進攻。由於史料無完整記錄,無從確切考證之。8 L2 G# L1 z" }+ x2 `$ H* `! p
0 }9 \$ C5 ?/ v" h/ Y, V- {
然已據《三國誌·魏書》記載,公元206年,在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7 {* C4 l/ ?" ?2 `& W4 U3 R
/ L. O' X3 u: R5 G
戰中,曹操製造了一種發射石頭的拋車,攻破了袁軍壁樓。因發射巨石時,聲音
% Q. B9 c2 z; i! X+ T9 S$ k& {. p; @' m6 t
很大,故又稱霹靂車。由此可以說是我國最早見於實戰的大炮。# H4 j+ c; B  r# _
: V/ I% z9 S  y
      火炮起源於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密曾下令護軍將領田茂廣監製300輛炮車,「以機
* ]+ |1 s$ m; _4 T/ |! O2 P& Q7 M0 t! {9 m8 E% I- A
發石,為攻城械」。至宋金戰爭時,火炮已試製成功,並且投入戰場使用了。而
1 F$ g# l7 \- u9 n# @* P) H. `  W% J& G& s/ i) z$ I9 w" w, L& ?
且已有煙幕彈、毒氣彈在軍事上應用。宋代曾公亮編寫的《武經總要》中,就記
/ B* K6 z( t0 I' s" K
! L+ O+ i  t7 |6 E! P! p9 `載了當時有「毒藥煙球」和「蒺藜火球」等火藥武器了。 7 N0 B: y7 `: C) J% z' i) J

, x4 I. P+ ~6 i5 ^+ `. M# V& p  這裡的「球」即炮彈(火藥槍)。公元1257年,南宋創造了「突火槍」,裡
' M3 _- S4 {0 v* o8 w$ [1 R# A' A8 @) P* g  ]8 p
面裝上火藥,安上「子窠」,火藥點燃後,先噴出火焰,火焰盡後,「子窠」射
9 f. a8 w! b# H1 C) o- i+ k6 I2 \2 h- l! m/ T
出。並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這種「子窠」,就是現代炮彈和槍彈的始祖。所謂
/ @6 P- D7 {* Q, v( H6 H, L9 F
' Q3 Y8 b! ^; v9 T% f2 m% n; a的「毒藥煙球」,即在炮彈內放進砒霜、巴豆這些毒物射向敵人,「球」炸開後
$ D& ]# ]6 c: G4 p: l" F5 h: s
8 A6 W$ G8 f3 l. O+ T,冒出一種毒氣使敵人中毒,失去戰鬥力。「蒺藜火球」是在炮彈內放了許多鐵
& ]/ f) F  n6 L) @; x" i3 l7 |  `( s$ q, j1 h, X7 s3 F/ f
蒺藜,炸開後除了有烈火燃燒外,無數的鐵蒺藜向四面八方飛射出,這是一種殺
0 S5 U8 t" q7 Q/ o/ O7 Q; t3 C2 s2 X/ x: V2 D
傷力很大的炮彈,可以說是子母彈的始祖了。 8 K4 G4 F  P, [) S7 b
+ I& s- V$ {% x
  公元116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一場大水戰:宋金採石之戰。南宋大將虞允/ I4 v% D# H% p6 |" V/ n
1 A, j! M( u! b, W8 y2 c
文在採石大破金人強大的艦隊。當時使用的「將軍炮」和「霹靂炮」,發射的是# K9 g: r9 ~/ O8 J/ p8 F
/ L( `" q9 L2 [4 u/ P( X  ]
毒氣煙幕彈。虞允文以18000之眾能擊敗金人40萬大軍,大炮的神威即在此。 1 d: B% Q3 E' h* g
$ P* Y6 Y4 g9 n
  元明時代,火炮開始大量使用,朱元璋起義後,和州人焦玉向你呈現了10支8 R( _* m3 K4 g' A
: H& M: ~" O+ y# q  Q" ?
火銃,名叫「龍頭槍」。大將徐達試射「龍頭槍」後,證明這槍「勢若飛龍,洞
9 N$ L  X# K6 `" @/ ]% O! k7 w. `6 H9 o) I
穿層草」。明朝設立了神機營,作為皇帝親自統御的炮兵部隊,並裝備了一種「2 P- }& s* I1 {
% F; y% Q  n3 y9 |; N
紅夷大炮」。
0 }4 [2 V0 s; }0 R) ?, _+ U# ^! S) F
* d& l- W  v9 K& Y  f9 _% k4 A" l3 z  C! Q  \
1 {1 A* V! o, X  E. E7 ]
明代的炮彈—— 明軍火炮發射的彈丸有三種:實心彈、霰彈、開花彈。
1 C6 {( {% C# [" N: }; q3 M. ^6 F% w8 Y# x* C& u* q( b9 l0 |
先說實心彈——這種炮彈內部沒有火藥,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人員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或靠擊中其他物體,使之碎裂飛濺,造成間接人員殺傷。
. E  m& b- W7 l9 y' `, ]3 ^6 U) |/ I  S* b4 {7 @& r
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斤鉛鐵小丸構成,也有裝填碎石的,射擊時一打一大片,以殺傷人員為主,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射程近,有效殺傷約在三百米內(一說五百米內)。 ; i  b- q& Y& O  {+ {4 U

) n+ E% M% m! e5 J最後說說開花彈——這是爆炸性彈丸的別稱,內部裝有火藥,因其炸開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而得名。中國自南宋未期就出現了鐵殼開花彈,其改進型曾被元軍用於征討日本之役。炮射開花彈在明代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如寧錦大捷,就是使用這種炮彈的成功範例。
 樓主| BPeGT 發表於 2007-5-4 08:25:14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 軍犬康岳學長、瘋狗學長、Roach-H 學長、山魈學長!( C, t: G! ]! u+ P4 \

+ D/ U% D3 W( }7 k: B1 g2 X: g5 s原來在明代就已經有開花彈這種東西了,$ ^, R/ B4 T) R7 K6 R+ J! f! I' f
我一直以為早期都是只有打鐵球,電視都亂演,3 R( I2 ~' I* r6 M9 a- N- |5 m
經過幾位學長的說明,才知道原來很早以前彈丸就會爆炸了!
Roach-H 發表於 2007-5-5 02:05:3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山魈 於 2007-5-2 00:29 發表
, d$ w  K8 ^4 w7 u' v5 {, H炮者,拋也!乃拋出之物以鎮敵,其最早周代已使用,由木架及金(銅)托盛石塊或包油草燃之,於人力拖拽發射,射程超過機弩,攻敵之營壘與城門,亦可打亂之敵陣行,其殺傷力和精準不如弓箭,主要作用是攻破城門或使敵之混亂,便於己方步兵和戰車有利與進攻。由於史料無完整記錄,無從確切考證之。
  c: u9 s6 f  I7 \% S+ ?i然已據《三國誌•魏書》記載,公元206年,在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曹操製造了一種發射石頭的拋車,攻破了袁軍壁樓。因發射巨石時,聲音很大,故又稱霹靂車。由此可以說是我國最早見於實戰的大炮。
7 U1 I& j0 b& Y/ V火炮起源於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密曾下令護軍將領田茂廣監製300輛炮車,「以機發石,為攻城械」。

5 g6 o6 L% u9 w. K8 Y8 F# S) r+ C% W' e, c* s. l  T$ s" K
投石器就不需要提了,與本主題無關。, s- b9 z. W( I/ W9 y5 z+ ]

5 |' i0 d2 s/ b% j: g2 a; K
原帖由 山魈 於 2007-5-2 00:29 發表9 l5 ?2 N% F: e6 V* N8 U
至宋金戰爭時,火炮已試製成功,並且投入戰場使用了。而中華民且已有煙幕彈、毒氣彈在軍事上應用。宋代曾公亮編寫的《武經總要》中,就記載了當時有「毒藥煙球」和「蒺藜火球」等火藥武器了。這裡的「球」即炮彈(火藥槍)。所謂中的「毒藥煙球」,即在炮彈內放進砒霜、巴豆這些毒物射向敵人,「球」炸開後,冒出一種毒氣使敵人中毒,失去戰鬥力。「蒺藜火球」是在炮彈內放了許多鐵蒺藜,炸開後除了有烈火燃燒外,無數的鐵蒺藜向四面八方飛射出,這是一種殺 傷力很大的炮彈,可以說是子母彈的始祖了。9 W$ F5 N, W8 Z5 O
公元116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一場大水戰:宋金採石之戰。南宋大將虞允文在採石大破金人強大的艦隊。當時使用的「將軍炮」和「霹靂炮」,發射的是毒氣煙幕彈。虞允文以18000之眾能擊敗金人40萬大軍,大炮的神威即在此。
: Q" S2 M5 E; C( }

, o. m( k- t) X9 u+ I這些也是以投石器拋發為主,與本主題依然無關。
* N: r8 _) D; A9 R又,武經總要所記述的毒藥煙「毬」與蒺藜火「毬」等物,以現代的看法來說算是「炸彈」,並不是「炮彈」。( _" H% ]9 h' q$ E7 x# i7 I7 A
' d4 ~3 F/ w+ T4 @2 F9 Q7 |
原帖由 山魈 於 2007-5-2 00:29 發表8 W  R6 Z( N" U: Y* F
公元1257年,南宋創造了「突火槍」,裡中華面裝上火藥,安上「子窠」,火藥點燃後,先噴出火焰,火焰盡後,「子窠」射,出。並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這種「子窠」,就是現代炮彈和槍彈的始祖。

! m9 X5 t; @5 [9 p據宋史.兵志上的記載,應是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安徽壽縣)有人製成名為「突火槍」的火藥兵器:, X) K6 g3 i9 m' W
「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砲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6 j; h& S. p7 ?! q) H% J& r: j: r0 Q% S
原帖由 山魈 於 2007-5-2 00:29 發表3 H5 g1 `5 r, }; @
元明時代,火炮開始大量使用,朱元璋起義後,和州人焦玉向你呈現了10支火銃,名叫「龍頭槍」。大將徐達試射「龍頭槍」後,證明這槍「勢若飛龍,洞穿層草」。明朝設立了神機營,作為皇帝親自統御的炮兵部隊,並裝備了一種「紅夷大炮」。

; B$ R; F$ o) K; x# @. D* w: I
, p. ^( e% A' x+ T1 j8 f6 s" C' l元末明初已有「手銃」(槍械)及「碗口銃」及「盞口銃」(炮)等兵器投入實戰。
" B+ V' }0 s& T) }9 ]" b元至元十五年(1335年),朱元璋駐和州時,焦玉進獻之「火龍槍」因威力強大,讓老朱龍心大悅,覺得若能裝備這樣的火器,則「取天下如反掌」,于是下令「功成當封大將軍」,因此明代火炮多稱以「大將軍」之名,每年春秋,還「遣官祀之」,以示隆崇。8 c) W7 T5 |3 |2 `$ [4 G6 x+ a9 n5 ]
「紅夷大炮」是明神宗萬曆時代打撈荷蘭沈船於廣東所得,當時稱荷蘭人為「紅夷」,故以名之。不過真正將製作技術傳入中國的,則是利瑪竇、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
byronliao 發表於 2007-5-5 02: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8 Roach-H 的帖子

謝謝Roach-H長官
  \! r* l! I& ~4 z! G以前在看電視媒體古裝劇時,常聽到紅衣大炮,原來正確名稱是「紅夷大炮」, a. P6 M7 v. m; b( {! b/ V
這名字幾乎與明末清初的所有宮廷戰爭史劃上等號
Roach-H 發表於 2007-5-5 14:3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yronliao 於 2007-5-5 02:22 發表* G3 q/ C2 {- x" o# n
謝謝Roach-H長官% X& T/ x- A0 m& S2 U( t
以前在看電視媒體古裝劇時,常聽到紅衣大炮,原來正確名稱是「紅夷大炮」. i3 v- |0 y# v% b: ?# [
這名字幾乎與明末清初的所有宮廷戰爭史劃上等號

1 O) I1 v+ r7 V* b; c' V* J) B8 U# H% f+ i  ^7 A0 l& D
「紅衣大炮」之名是清軍入手後改稱的,「夷」字還是有輕蔑的意味,至少心理上好過一些(笑)。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5-1 19:58 , Processed in 0.031407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