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c8 發表於 2006-7-31 12:26:51

關公戰秦瓊

標題上的關公是三國時期戰的秦瓊是唐朝時期,在歷史上是不會有這一段記載的,在就如同張飛戰岳飛一樣,這是引用相聲的題目做為標題,因為文中的內容是要談及歷史上出名的一些將軍,這些大將軍的武勇流傳千古,戰爭-從古自今從無間斷,通常發動戰事最常見的是兩種,一種是入侵,一種是防衛,兵多者不一定能制勝,兵寡者不一定會失守,那麼戰事的勝利主要取決於什麼呢?簡單的來說無非就是,天地人三合,有此三合戰事便能克敵致勝,以下來說說歷史上的一些戰將,從每個戰將所發生的英勇事跡,淺談幾位大將軍當年的叱吒風雲

戰國時代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公元前258年),此人能征善戰, 戎馬一生,勇冠三軍,奇謀無窮擅長野戰進攻,是中國戰爭史上一個卓越的軍事統帥,也是秦國曆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大將,他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37年,攻城不計其數,殲敵上百萬不曾敗過. 白起的軍事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包圍殲滅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長平之戰便是中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爾後因范睢怕這大功臣功高蓋己便向秦王獻計,迫使白起班師回朝悶悶不樂,至終因此事裝病不再出征,秦王怒而賜死,一代名將最後自盡(文中內容參考網路書籍-司馬遷-史記)

然而在鉅鹿一戰大敗秦國使秦國滅亡有著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32年)楚國人,在一次向關中進軍之時,但沛公劉邦已經搶先一步佔領秦都咸陽,然而劉邦的部下左司馬便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怒不可遏,當時項羽統率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得十萬人,范增遊說項羽鏟除劉邦,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但席間沒有殺他,劉邦平安離去,後世稱此宴為「鴻門宴」, 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前203年時,楚漢議和,平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西歸漢劉邦,東歸楚項羽,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不久背約,出兵攻楚,前202年在垓下大敗項羽,項羽率八百餘人突圍,漢軍緊追不捨,項羽退至烏江,不肯渡過長江,力戰漢軍,殺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項羽死後,西楚其餘地方皆向漢投降,漢王在穀城以魯公禮安葬項羽(文中內容參考網路書籍-司馬遷-史記)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武勇善戰,而且為人狡黠善權謀,之後背叛唐玄宗起兵在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平息這場亂事的主要功臣為郭子儀(公元697年)但是唐玄宗和唐肅宗對於郭子儀並不是相當的信任,,也因此平亂之事延誤了許多年,平亂過程中,唐肅宗還一度換下郭子儀以李光弼代替天下兵馬副元帥,到了唐代宗時,郭子儀平亂就這樣歷經唐朝三位君王的用之解之的情況下,終於在第三位代宗再啟用的情況下,郭子儀的分化戰術平定了唐朝的安史之亂,這一亂有八年之久,這之間國家已經民不聊生,也造成了日後唐朝滅亡的開始

精忠報國的人物就是在南宋時期的岳飛(公元1103年) 史書上記載的是岳母為了讓岳飛記住忠心報效國家,便在岳飛的背上用針刺上“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當時岳飛率領的軍隊為岳家軍,金兵更是聞風喪膽,百姓們流傳著: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當時的宰相秦檜勾串金軍便向糊塗的宋高宗建言和金軍主和,乃一天中發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飛,並誣以莫需有的罪名將一代忠臣處死於獄中

紛亂的時代創造出英雄,當然從古自今歷史上的大將軍很多,只是文中所舉例的將軍是有含意的,迫使這些大將軍無法伸志,導致最後將星隕歿,以上所舉的幾位大將,每一位將軍所展現的英雄威武是後代望塵莫及的,前有古人後無來者,但是以上舉例的這些大將軍的下場都令人挽惜,還是那句文天詳的話,能把這些大將英雄們以一段話代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頁: [1]
檢視完整版本: 關公戰秦瓊